· 首页 · 学院概况 · 新闻中心 · 师资队伍 · 科学研究 · 教学管理 · 学科建设 · 党建工作 · 团学工作 · 招生就业 · 工会之家 · 学校首页

首页 >> 学院概况 >> 发展规划

发展规划

人文政法学院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

20212025

当前,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,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。未来五年,人文政法学院将紧紧围绕学校“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”的战略目标,全面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大力推进高质量、内涵式、创新性发展,秉承“质量立院、人才强院、特色名院”的办学理念,努力建设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教学型学院。依据《河南工程学院“十四五”教育事业发展规划》,特制定本规划,以指导未来五年学院的建设与发展。

一、“十四五”期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

1.面临的机遇

1)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。高等教育步入了以“对标国际,争创一流;分类评价,特色发展;突出应用,追求卓越;加快转型,服务社会”等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。河南教育走到了由大到强的重要时间关口,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的战略规划,加强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政策支持。各种政策红利和改革举措叠加,使学院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。

2)学校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。2007年升本以来,学校通过了本科合格评估,建成了示范校,提出了七大发展战略和“三步走”的发展目标,明确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任务。学校的办学实力和育人水平显著提升,为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。

3)学院更名带来的机遇。20209月,学院获批了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,学院由原来的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”更名为“人文政法学院”,法学专业建设迈开新步伐。在行政管理专业招生和就业趋冷、法学专业渐热的新形势下,学院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,发展前景更加光明。

2.面临的挑战

1)内涵发展任务艰巨。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新格局下育新格局下,国家对高校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,更加重视教育链、人才链与经济发展产业链、创新链的有机衔接,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。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发展大势,构建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科学研究、服务地方“四位一体”的内涵式发展路径,加快学院内涵建设,增强学院发展后劲,是学院需要认真谋划和解决的问题。

2)同行竞争更加激烈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内同类学院的激烈竞争,使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,如何创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,在生源、人才、资源等争夺中拥有主动权,实现直道冲刺、弯道超车和换道领跑,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态势,是学院面临的重大挑战。

3)内部治理体系尚需健全。在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形势下,学校着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和优质化服务,实施“放管服”改革,推行目标考核管理。学院如何完善各项制度,精准实施目标考核管理,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,是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
二、“十四五”期间的发展思路与目标

1.指导思想

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坚持“质量立院、人才强院、特色名院”的办学理念,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,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,深化改革,规范管理,提高质量。经过五年努力,使学院发展成为规模相对稳定、管理更加规范、育人质量更高、核心竞争力更强,在省内高校同类学院中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型单位。

2.规划原则

一是学院发展与学校发展相一致原则。紧紧围绕学校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及2026年申报硕士点这一任务规划学院的建设和发展。

二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原则。根据国家和河南省发展对人才的需要,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,加强应用性研究,发挥自身优势,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水平。

三是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结合原则。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,适度扩大招生规模,压缩专科生规模,增加本科招生数量,扩大教师队伍,引进和培育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,促进学院内涵式发展。

四是远景目标与发展实际相协调原则。既要为学院未来发展做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,又要立足学院当前发展现状,使招生规模、师资队伍、学科专业、教学科研、社会服务等与学校目标和社会需要相一致。

3.总体目标

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,确保专业建设有成就,学术研究有影响,学科建设有提升,社会服务有作为,学生工作有成效,党建工作有特色,做到学院整体发展水平与学校“十四五”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,力争通过五年发展,把学院建设成为省内同类学院中有名气、有特色有影响的教学型单位。

4.主要目标

在校普通本科生规模达到1050人左右。

新增博士15人,使博士人数达到32人,博士占比达到45%

新增教授2人,使教授数量达到5人、新增副教授3人,使副教授数量达到15人,高级职称占比达到35%

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、省级项目15项,科研到账经费600万元左右。出版学术著作5部,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作会议报告5场次,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。

新增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,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%

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、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、厅级教学成果奖4项,建成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建成2门省级一流课程,新增校企合作课程2-3门,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项,荣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奖项2项。

规范日常教学管理,提升教学质量,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各项任务。

在硕士点创建上,凝练专业特色、加强师资队伍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,使行政管理专业初步具备下一轮申报硕士点条件。

⑨加强创新创业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本科生考研率达到15%,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%以上,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60人次。

加强校企合作,在企业冠名班的基础上,建设一个行业学院。

5.年度目标

2021年度:全日制本科生招生200人左右,在校生达到1000人左右,引进博士3人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,省级项目3项,科研到账经费80万元左右。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,出版学术著作1部,荣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场,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%以上。

2022年度:全日制本科生招生220人左右,在校生达到1100人左右,引进博士3人,晋升副教授1人、教授1人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,省级项目3项,科研到账经费约100万元。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,出版学术著作1部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场。建成1门省级一流课程,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,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%以上。

2023年度:全日制本科生招生250人左右,在校生达到1080人左右,引进博士3人,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、省级项目3项、省级教改项目1项,科研到账经费120万元以上,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,出版学术著作1部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场。新增校企合作课程1门,荣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奖项1项,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%以上。

2024年度:全日制本科生招生规模280人,在校生达到1050人左右,引进博士3人,晋升副教授1人;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、省级项目3项、省级教改项目1项、厅级教学成果奖2项,科研到账经费约140万元;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,出版学术著作1部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场。建成1-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,新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,荣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奖项1项,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%以上。

2025年度:全日制本科生招生300人左右,在校生达到1050人左右,引进博士3人,新增副教授1人、教授1人,新增校企合作课程1门,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。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、省级项目3项、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、厅级教学成果奖2项,科研到账经费约165万元;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,出版学术著作1部,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场。建成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建设一个行业学院,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6%以上。

三、“十四五”期间的建设任务

1.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、党的十九大、二十大精神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巩固深化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成果,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。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,加强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,强化师德师风建设,强化党支部建设,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,推动“三全育人”落地见效。申报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,推动“工匠工作室”和廉政文化研究,争取五年内新增“工匠工作室”2个,进一步提升学生党员发展质量,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,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。

2.强化教育教学。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,增强课堂教学生动性、实效性,加大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,深入实施课程思政建设。加大教学投入,采取经费支持、政治培养和生活关心等措施,引导青年教师努力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,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。争取获得省级精品课程2门、校级精品课程3-5门;加大公共管理应急决策多功能综合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,添置相关教学设备,进一步扩大资料室,使资料室藏书达10000余册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,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,适度扩大本科专业招生,压缩专科专业招生,加强汉语国际教育、知识产权这2个新建本科专业建设,建成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,积极论证和申报新的本科专业,使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合理。

3.提升科研水平。培养学科带头人,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,以老带新,新老结合,互相促进,共同提高,形成学术梯队。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,根据专业组建3个科研团队,夯实学科建设基础,使学科方向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。积极倡导和热情鼓励教师科研,支持教师和外地外单位合作研究,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,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大的舞台。力争在未来五年中,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,完成省部级课题15项,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;加强校企合作,积极争取横向课题,年均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20万元;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;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5部;教师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少于10人次;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以上、校级研究项目8-10项,荣获厅级教学成果奖4项、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。

4.扎实推进教学审核评估。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部署要求,加强日常教学管理,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,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及评估资料的归档工作,完善多元质量监控体系,构建由教师、学生、督导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,加强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。围绕专业定位与目标、师资队伍、教学资源、培养过程、学生发展、质保体系等,扎实推进审核评估工作,圆满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任务。

5.加强师资队伍建设。加快专业骨干教师、“双师”型教师的培养,多渠道、多形式聘任校外专家、高校知名学者,引进学术带头人,形成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团队。以提高教师学历、职称为抓手,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。创造条件,让青年教师参加全国和省内学术交流活动和短期培训进修,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;实施院级名师计划,鼓励教师参加各项竞赛,并给予一定奖励。加强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,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。

6.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。加强公共管理应急决策多功能综合模拟仿真实验室建设,引入模拟实践、翻转课堂、沙盘对抗、案例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,打造一个“跨专业、多功能、创新教学、数据导向”的综合实验平台,培养高素质、应用型、创新型、复合型的人才。在稳定好现有实训、实习基地的基础上,再开拓6个实训实习基地,其中法学专业1个、公共管理3个、汉语专业2个,使实训实习基地总数达到18个以上。

7.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稳步推进学科竞赛,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,鼓励各教研室(系)结合专业特点,整合资源,按照学科种类组织各类校内、省内学科竞赛,为省级、国家级学科竞赛选拔优秀选手,以学科竞赛带动创新人才培养。每年能顺利通过各类资格证考试200人以上;每年学生在国家和省级赛事中获奖5项;毕业论文合格率达95%以上,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在15%以上,毕业生就业率达96%以上。

8.推进创新创业。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中,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,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,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有效平台。精心组织、积极参加学校年度创新创业大赛,五年内,参加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2项。

9.强化社会服务。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教学、科学研究、文化创新等方面的优势,在助推法制宣传、文化繁荣发展、百姓民生建设、教育教学改革、物质文明生成等方面创造出一系列亮点,至少每年参与5-10次相关活动。派出教师到司法实务部门、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或接受专项培训,聘请司法实务部门资深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,行政管理部门的专家、学者、优秀教师等,担任兼职教师,为学生做专项培训。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深入司法实务部门、学校、行政部门开展专业见习、实习活动。深化校企合作,以“颐林速录文秘班”和“端阳教育行政管理班”为抓手,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,力争建成一个行业学院,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
10.强化内部治理。坚持“严管厚爱”的理念,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,优化教学、科研、学生管理和服务,扎实推进学院目标考核管理,充分调动干部师生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。

四、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的保障措施

1.加强组织领导。成立学院落实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领导小组,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,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。在专业设置、培养方案制定、教育教学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教学评估、科研工作、学生管理、安全稳定等方面强化领导,压实责任,细化措施,积极推进。

2.强化党建引领。加强理论学习,提高党员、干部、师生政治认同和思想认识,坚定党员干部师生理想信念。加强标准化党支部建设,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,加强思想政治工作,推动“三全育人”;强化意识形态工作、师德师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。

3.注重建章立制。建立完善党建与思政工作、师资队伍建设、教学管理、科研奖励、校企合作、学生管理、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管理制度,强化学院目标考核管理,确保学院高质量发展。

4.加大教学投入。全面落实“以教学为中心”的理念,把人才、资金等要素向教学工作倾斜,加强对教学改革、教学评估、课程建设、教师培训、学科竞赛、实验室建设、实习基地建设、学生考研等方面的资金支持,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。

5.浓郁科研氛围。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,加强科研团队建设,完善科研奖励激励机制,做到学术研究“人人有队”,学科建设“人人归队”,队伍建设形成梯队,形成科研团队有影响、科研成果有效益。

6.提升服务水平。改善办公室、实验室、图书资料室条件,使各类基础设施最大限度满足师生需要。坚持严管厚爱,加强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管理,为师生提供热情、周到、优质的服务,提升学院管理规范化、现代化水平。